刘晓静 山东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色中色
色中色
教授,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科研课题:
2014.1-2016.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有机分子器件动力学输运性质研究”(11304075)
2008.1-2008.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专项基金项目“有机材料中自旋相关的散射问题研究”(10747125)
2012.1-2014.12 主持河北省青年基金项目 “有机分子器件中的非平衡输运问题研究”(A2012205045)
2009.1-2011.12 主持教育厅基金项目 “有机分子器件输运性质研究” (2009142)
2012.1-2014.12 主持色中色 重点基金项目“激发态对有机共轭聚合物输运性质影响研究”(L2011Z03)
2011.1-2013.12 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机材料中载流子迁移、复合动力学特性理论研究” (11074064)
获奖情况:
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有机共轭聚合物发光与载流子输运的理论研究 安忠、刘晓静 (2012ZR3004-02)
研究方向:
1. 有机共轭聚合物中动力学过程研究: 有机共轭聚合物既能导电、又能发光,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光电材料。共轭聚合物属于一维体系,具有很强的电-声相互作用,一方面电荷注入将诱导晶格发生畸变,形成极化子、双极化子等非线性元激发,另一方面,这样的具有晶格结构的复合粒子又将影响聚合物的导电和发光性质。研究有机光电器件中的载流子(荷电极化子、双极化子)的形成过程、稳定性、解离机制,及电场模式对载流子运动的影响,既是基本的理论挑战,又将为设计开发新的有机光电器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2. 有机分子器件稳态输运性质研究: 有机材料强的电声耦合作用可以利用SSH模型很好描述,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可以行之有效的求解有机分子器件的稳态量子输运过程,研究有机材料中独特的物理性质。有机纳米结构中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可引起许多有趣物理现象,如偏压下由于自掺杂效应导致分子中出现极化子引起了负微分电阻效应;极化子的产生和湮灭导致双稳态导电开关效应;外加强电场使有机体系的晶格结构由二聚化变为等间距排列,同时价带顶同导带底交叠,诱导绝缘态-金属态的相变;聚噻吩中偏压可导致二聚化-等间距-二聚化结构变化,出现负微分电阻现象。采用自旋极化率较高的铁磁金属(或半金属)同有机分子形成三明治结构,多子自旋会在有机体系中形成自旋阻塞效应,并且通过电子-声子耦合作用调制少子的自旋极化电流。
3. 有机分子器件瞬态输运性质研究: SSH模型结合级联运动方程,建立开放体系的动力学输运理论,利用非绝热动力学方法求解开放系统电子与晶格子系统的动力学输运方程。
教学工作:
先后讲授《热力学统计物理》、《普通物理学》、《计算物理学》、《物理与人类文明》、《物理学导论》等课程
参加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建设, 2008.7-2011.6
编写《医学物理学》, 科学出版社出版, ISBN 978-7-03-038184-2 (2013), 副主编
参编《物理学导论》, 科学出版社出版, ISBN978-7-03-032389-7 (2011)
发表论文: | |
[26] | X.J.Liu, X.Y. Wang, Y.L. Zhang, S. Wang, Z. An* |
[25] | X.J.Liu, X.Y. Wang, Y.L. Zhang, S. Wang, Z. An* |
[24] | Y. L. Zhang, X. J. Liu, and Z. |
[23] | X. J. Liu,K L Dong, and Zhong An* |
[22] | Y. L. Zhang, X. J. Liu, and Z. An* |
[21] | Y. L. Zhang, X. J. Liu, Z. Sun, and Z. An* |
[20] | X. J. Liu, and Z. An* |
[13] | J. H. Wei, X. J. Liu, S. J. Xie, YiJing Yan |
[12] | Y. Meng, B. Di, X. J. Liu, Z. An*, C. Q. Wu |
[11] | J. H. Wei, X. J. Liu, J. Berakdar, and YiJing Yan |
[10] | K. Gao, X. J. Liu, D. S. Liu, S. J. Xie* |
[9] | Y. Li, X. J. Liu, J. Y. Fu, D. S. Liu, S. J. Xie*, L. M. Mei |
[8] | X. J. Liu, K. Gao, Y. Li, J. Y. Fu, J. H. Wei, S. J. Xie* |
[7] | X. J. Liu, K. Gao, Y. Li, J. H. Wei, S. J. Xie* “Two-step |
[6] | J. Y. Fu, J. F. Ren, X. J. Liu ,D.S. Liu, S. J. Xie * |
[5] | K. Gao, X. J. Liu, D. S. Liu, S. J. Xie* |
[4] | X. J. Liu, K. Gao, J. Y. Fu, Y. Li, J. H. Wei, S. J. Xie * |
[3] | X. J. Liu, K. Gao, D. S. Liu, S. J. Xie* |
[2] | K. Gao, X. J. Liu, D. S. Liu, S. J. Xie* |
[1] | J. J. Liu, X. J. Liu, M. Shen, G. C. Yang |